第四章 谁还没个马甲? (第3/4页)
便宜师父,如今都还顶着无漏寺大德圣僧的马甲!” “如此说来,自己也算是半个佛门之人,不如混入佛门,混口饭吃,也算是衣食无忧了!” 侯希白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靠谱,连忙起身,向着成都城外走去,大石寺在城外山上,极有名气,属于禅宗道统。 阳光明媚,璀璨温暖,一群小和尚走在寺庙中小路总,脑袋光秃秃的,阳光照耀在上面,锃光瓦亮,好像是一个灯泡,夺目刺眼,在这群小和尚中间,有一个长得眉清目秀,粉雕玉琢,比其他人明显要显眼许多,正是成功混入佛门的侯希白,真可谓是有其师必有其徒。 不过,有些不同的是,石之轩潜入佛门是为了盗取佛门武功精义,完善自己的武学,创造不死印法,而侯希白纯粹就是为了填饱肚子,这一比较,侯希白真的是格局小了。 不过,侯希白自己却不在意,天大地大,填饱肚子最大,只要拜入大石寺,就可以每天不愁吃穿,这样的好事,去哪里寻找。 侯希白跟着一群小和尚,进入了大雄宝殿,站在小和尚们的中间,神色肃穆,宝相庄严,通体纯净,有着清净妙相,灵气充盈。 佛像前盘坐着一位老年僧人,道显大师,这是佛门圣僧道信大师的师弟,大石寺的主持方丈,在他身后殿内整整齐齐肃立着约莫两百僧众,老中少皆有,正在齐声念诵《心经》,即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一时间禅唱嗡嗡。 依照惯例,早课是要念诵《楞严咒》、《大悲咒》、《心经》各一遍,然后就可以散去用斋饭了。 侯希白虔诚诵经,肃立庄严,心神沉寂,一方清池在心间显化,青莲摇曳,露珠晶莹,缓缓滴落,落入澄净的池面,荡起层层涟漪,一圈一圈的。 侯希白感受着大殿中的精神念力波动,不由暗暗颔首,这个世界的佛门武功果然有着奇特之处,善于精神念力,修行心境,和魔门有所不同,让他很是好奇。 禅宗是佛教本土化后的产物,又名佛心宗,乃教外别传。当年二祖慧可前去拜见达摩祖师,达摩传下了一门心印,即心心相印,不发一语,全靠自悟。 慧可大师辞别了达摩回去,就自由发挥了,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土人,且四十岁前一直研究儒学及老庄易学,自由发挥也不太可能无中生有,就只能从儒学及老庄易学中多多借鉴!反正不论悟出了什么佛法,都不忘达摩身上推。 慧可大师传授弟子佛法时,将自己自由发挥的悟出的法理去传授了出来,然后靠着心心相印,弟子们也是自由发挥,不断的融入了中原本土哲学思想,经过几百年的自由发挥,渐渐完善,就形成了禅宗的各种修持方法及理论。 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;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这成了禅宗的主要理论思想,所以极易夹带私货,自由发挥,深受信众喜爱,毕竟谁不想成佛! 侯希白等待早课结束,坐在了斋堂的长椅上,端着碗,喝着粥,吃着咸菜,十分满足,这年头,如此粘稠的米粥,可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喝得起的,何况还有咸菜就着,已经是十分奢侈了。 这年头,普通百姓可吃不起盐,也喝不起米粥,都是一些野菜合着杂粮,熬上一大锅,清汤寡水的,根本填不饱肚子,这已经是不错的生活了,至少还可以活下去,许多人,连野菜杂粮粥都喝不上了,啃树皮,吞观音土,活活饿死的人不知有多少。 侯希白吃完了早斋,也没有闲着,他作为新入门的弟子,需要负责一些杂物,可能是因为他识字的原因,所以被安排在了藏经阁,负责打扫卫生,整理佛经,比起其他小和尚,打扫寺院,劈柴跳水,算得上是一个轻松的好差事了。 “弟子法海见过大印师叔!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